close

 新華網拉薩3月28日電(記者多吉占堆、薛文獻、黃興)3月28日,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。

高原大地桃紅柳綠,河谷、山間,農民正在犁開沉睡的土地,牧人趕著牛羊,徜徉在藍天下……

91歲的卓瑪玉珍老人坐在火爐邊,吸著鼻煙,不時端起溫熱的青稞酒喝上一口,時光寧靜而悠長;

62歲的桑珠在藏醫院接受藥浴治療後,回到家裡喝兩杯甜茶,打理一下珍愛的登山紀念藏品;

53歲的羅布丹增穿著制服,在糌粑加工廠裡巡視,邊走邊盤算著再建100座水磨;

48歲的次旦久美在辦公室加班,撰寫“西藏藏醫藥數位化”專案申報書,桌上堆放著厚厚的資料。

56年前,一場聲勢浩大的民主改革運動如春風拂過萬里高原,維繫上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土崩瓦解,百萬農奴翻身解放,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和牛羊,從此改變了自己人生的命運……

新生

【歷史】1959年3月10日,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撕毀十七條協議,發動全面武裝叛亂。3月28日,國務院發佈命令:“除責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徹底平息叛亂外,特決定自即日起,解散西藏地方政府,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。”4月28日,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做出關於西藏問題的決議,“根據西藏廣大人民的願望和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的特點,逐步實現西藏的民主改革,出西藏人民於水火,以便為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西藏奠定基礎。”

【歲月】卓瑪玉珍在35歲這一年,感覺到了生活的巨變。

她所在的設興村,位於拉薩西北40多公里處,村後是紅色的拉龍白朵山,村前屋後有大片樹林,一條小溪自村中流過。這裡是十四世達賴喇嘛母親的莊園,全村有22戶人家,其中18戶是農奴,4戶是家奴。

卓瑪玉珍從十幾歲起就給莊園幹活,天不亮就出門,夜深了才回家,春種秋收,什麼都幹,雙手常年皸裂,食物只有糌粑和水。“糌粑不敢多吃,吃多了又得去借,永遠也還不完”。“最難受的是秋天,眼看青稞豐收了,但沒一顆是自己的,身、心都特別勞累。”她說。

這一年,在拉薩河谷的貴族莊園裡,昔日低人一等的農奴在党的領導下,將領主的地契、文書、帳目付之一炬,還把領主、貴族家的房屋、田產悉數分發。人們捧著哈達,喝著青稞酒,載歌載舞。

就像一場透雨澆過乾涸的田野,卓瑪玉珍盼來了人生的春天:“過去我整天辛苦幹活,但還是吃不飽飯。土地分完後,我頭一回做了土地的主人,無論收穫多少糧食,都是自己的,這個最開心。”

由於地位卑微,卓瑪玉珍沒有過一個值得記憶的婚禮,成家後所生的幾個孩子也因種種原因先後夭折了。這成了她心頭永遠的痛。

此時,在後藏日喀則甯康村,6歲的桑珠整天在山坡上放牧,有四五十只羊、十幾頭牛。對於這場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,年幼的他還沒有更深的體會。唯一感覺到的是吃的比以前好了,之後所放的牛羊中也有一些是屬於自己家的。

奮鬥

【歷史】1965年9月1日至9日,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,宣告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。9月14日,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,正式履行自己的職權。高原人民一片歡騰,慶祝翻身農奴當家做主的新時期終於到來。

【歲月】甯康村所屬的甲堆人民公社有一所民辦小學,14歲的桑珠漸漸懂事了,懇求父母把他送到了學校。

學校主要教藏文,寫藏文要用竹筆,蘸著墨水,在畫上格子的木板上書寫,一天中反復擦、寫。桑珠珍惜機會,學習很用功。農村的教學條件簡陋,桑珠自己做墨水:摳下房梁上沾的煙漬,加點膠和水,在火上熬制。

兩個月的時間裡,桑珠學會了30個藏文字母、4個母音和簡單的拼寫,並且可以離開木板直接在紙上書寫,老師評價他“成績非常好”。就在這時,從未上過學的父母對他說“上什麼學呢?填飽肚子要緊”,桑珠只好回家務農。

1969年,桑珠偷偷報名參軍,來到位於藏北的那曲軍分區,成了一名真正的軍人。在這裡,他經受了種種考驗和鍛煉,也學會了藏文和漢語。

5年後,桑珠迎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:入選中國登山隊,準備在次年攀登珠峰。經過嚴格的高強度體能訓練後,桑珠於1975年3月來到珠峰大本營,最初分配在修路隊,後被抽調到突擊隊。在第二次突頂時,隊伍遭遇副政委鄔宗岳滑墜罹難、迷路折返等打擊,背著金屬梯的桑珠曾登到8680米的高度,但最終還是無果而返。

在最後一次突頂時,桑珠成為18名突擊隊員之一。5月27日14時30分,桑珠終於和8名隊友一道勝利登上珠峰。他從背包裡取出一面國旗,和隊友一起高高舉起,留下了永恆的瞬間。這位翻身農奴登上人生的第一個頂峰。

此時,年楚河邊的白朗縣嘎東區貴熱公社,13歲的羅布丹增正揮汗如雨,施肥、灌溉、除草,在莊稼地裡忙碌著。

在堆龍德慶縣嘎沖村,8歲的次旦久美因家庭出身不好而無法入學,每天給生產隊放羊。六一兒童節的時候,看到小夥伴們戴著紅領巾在學校裡又唱又跳,他深受刺激,回家就哭。母親也沒辦法,就用紅綢子給他和弟弟分別做了一條紅領巾,兩個孩子每天一回家就戴上,晚上睡覺也戴著,早上出門才摘下。

創業

【歷史】1978年12月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,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、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。1980年和1984年,中央先後召開第一、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。西藏各級黨政組織大力撥亂反正,認真落實政策,積極發展各項生產建設事業,西藏進入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。

【歲月】1979年,就在落實政策的當年,12歲的次旦久美和弟弟、妹妹同時入學。母親借錢給兄妹三人做了嶄新的衣服,雇了馬車把他們送到學校。次旦久美說:“媽媽做了一個黃色的挎包,上面還有五角星,可以光明正大地在校園裡戴紅領巾,心裡那叫一個高興啊!”

入學第二個月開始,次旦久美的學習突飛猛進,一個學期後就跳到了三年級,第二年開學就跳到了五年級。上學僅兩年,他就上了縣中學,並在1983年考入西藏藏醫學校。

藏醫藥是西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。興辦藏醫學校,是國家重視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舉措。入學後,次旦久美不分白天黑夜,刻苦學習。3年間,除了上課,他將20多萬字的《三部醫典》和300多種藏成藥藥效全部背誦下來,以優異成績畢業並進入自治區藏醫院工作。

1986年後,為人謙和、工作踏實的次旦久美先後在藏醫藥臨床、學術研究、藏藥炮製、新藥研製等多個崗位上工作,並到華西醫科大學學習進修,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技能。1993年,經過嚴格的篩選,他被時任藏醫院院長、當代國醫大師強巴赤列選為徒弟兼秘書。

“7月8日這天,院長專門做了人參果等最吉祥的飯食,我給院長磕了三個頭,獻上哈達,就意味著正式拜師了。”次旦久美對這個特殊的日子記憶猶新。

這年春天,40歲的桑珠再次肩負起一項重要使命:帶領“中國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隊”,第一次走出國門,到尼泊爾攀登安納布林納峰和道拉吉裡峰,一舉成功。

此後5年間,桑珠和隊友們連年征戰,先後深入到西藏、新疆以及尼泊爾、巴基斯坦境內的喜馬拉雅和喀喇昆侖山區,爬冰臥雪,不畏艱險,先後登頂7座高峰,在世界同行面前展示了中國登山人的精神風貌。

1999年5月27日晨,珠峰大本營,已經擔任西藏登山隊隊長的桑珠正在指揮一場重大登山行動。此刻,10名隊員正在一步步向頂峰接近。8時2分,邊巴紮西率先登頂。之後,全體隊員陸續登頂,並在頂峰採集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——“中華民族聖火”。這是世界體育運動史上的第一次,也是珠峰頂上的第一次。

一個開放、包容的社會,既能給各類人才提供發展、創業的機會,也能讓社會生產力、群眾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解放和湧流。就在桑珠和隊友們走出國門向新的登山記錄發起衝擊的時候,羅布丹增也在家鄉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“征程”。

他所在的白朗縣是西藏的糧倉,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包產到戶以來,家裡承包了20多畝地,溫飽問題解決了,但富裕還遠遠談不上。1988年結婚後,6個孩子相繼出生,日子又開始緊張了起來。光靠種地肯定是不行了,他於1993年貸款4萬元買了輛卡車跑運輸,同時拉一些日用品賣到鄉下,很快就成了“萬元戶”。

不過,當時的村民現金收入少,買東西只能用糧食抵押。幾年下來,羅布丹增家裡竟攢下22萬斤青稞。沒辦法,他多次將青稞賣到拉薩古榮鄉的糌粑加工廠,後來他突然開竅:開一個糌粑加工廠。

說幹就幹。1999年,羅布丹增從拉薩買來水磨,開始磨糌粑,但味道一直不理想。他認准一個理:“別人能做到的,我也一定能做到。”花費三四個月時間,消耗掉兩萬斤的青稞,羅布丹增終於磨出了理想的糌粑,“味道可以說超過古榮糌粑”。

收穫

【歷史】2001年和2010年,中央先後召開第四、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,出臺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,明確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思想,確定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座標,吹響建設團結、民主、富強、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的進軍號角。

【歲月】60歲時的卓瑪玉珍老人身體依然很硬朗,還能經常下地幹活,可惜丈夫不幸去世,妹妹的女兒米瑪倉決一家就和她住在一起,一家人其樂融融。

歲月荏苒,56年的時光顯得短暫。如今的卓瑪玉珍老人,住在寬敞明亮的藏式二層小樓裡,每月能領取政府給予的生活補貼,衣食無憂,安享晚年。

經歷過寒冬的人,才更懂得陽光的溫暖。和記者告別時,老人緩緩地搖起了轉經筒,臉上的皺紋舒展了開來:“幸福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,喝著家鄉的水,吃著家鄉的糧食,守著家鄉的規矩。”她說。

桑珠於2013年退了休,喜歡穿著抓絨服、衝鋒衣,腳踏徒步鞋,行走在拉薩的大街小巷。他在屋裡的樓梯間做了個櫥櫃和展示牆,有大大小小的照片,有各類登山裝備和紀念品。幾十年輝煌的登山生涯,濃縮在了這方寸之間。

2000年後,他率隊繼續攀登剩下的4座高峰,在付出隊友遇難、重傷等代價之後,這支不屈不撓的隊伍最終在2007年7月12日成功登上最後一座高峰,創造了以集體形式攀登全部14座高峰的世界登山新紀錄。桑珠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位帶領一支隊伍成功登頂14座海拔8000米高峰的隊長。但他心裡很清楚:“沒有西藏的現代化發展,沒有祖國的強大,單靠我們幾個人,創造不了這樣的奇跡。”

在後藏,提起羅布丹增,幾乎無人不知。走進位於嘎東鎮貴熱村的糌粑加工廠,一排排現代化廠房、辦公用房錯落有致,廠區內道路寬敞,綠樹環繞。會議室內擺放、懸掛著企業獲得的各種獎牌、獎狀和錦旗。羅布丹增2003年獲評全國勞模、2007年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,兩次到京參會,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。

問起企業的效益,羅布丹增回答:“現有水磨100座,員工84人,日產糌粑50噸,產品銷售到全區各地,年產值有四五千萬元。”

發展起來的羅布丹增樂善好施,每年都出資為村鎮辦好事、實事,以較高的價格收購青稞,工人工資也給得比別處高,讓更多的人受益。

如今,他的5個孩子有的大學畢業或正在上大學,一個正在讀高中。長子紮西頓珠從北京交通大學畢業後,放棄公務員身份,回家幫助父親經營企業。

知識改變命運,付出必有回報。從1993年到2006年,次旦久美在強巴赤列身邊工作學習,日夜不輟,從藏醫理論到臨床實踐,從課題研究到著書立說,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。

從2006年開始,次旦久美回到自治區藏醫藥研究院工作,擔任文獻研究所副所長,他一邊堅持臨床門診,一邊開展學術研究,傳承大師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,先後出版專著11本,其中用一年多時間撰寫的《國醫大師強巴赤列親授藏醫藥讀本》一書,可謂大師一生心血的集大成者。他還多年代師授課,到各地培訓基層藏醫藥人才,研製“肝益康”新藥,為患者減除病痛……

“我是真的趕上了好時代。如果沒有西藏教育事業的大發展,如果沒有國家和社會重視藏醫藥的大環境,如果沒有跟隨國醫大師學習的機會,我不可能有今天。”次旦久美說。

昨夜一場春雨,古城拉薩碧空如洗,風和日麗。這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6周年的日子,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!

[責任編輯: 王佳寧 ]

轉載自新華網 新華地方要聞 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local/2015-03/28/c_1114794966.htm#

http://foundation.enlighten.org.tw/headline/17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藏傳佛教非佛教 的頭像
    藏傳佛教非佛教

    藏傳佛教非佛教

    藏傳佛教非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